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米兰体育,米兰(中国)教师发表理论文章,为广西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时间:2022-02-25 作者: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赵素桃 来源:来源:广西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和关键,它具有基础保障作用,是乡村振兴的首要和中心任务。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乡村产业的发展应当依托资源禀赋,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进而助力乡村振兴。这一指导意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方案,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指明了方向。

民族特色产业是以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管理方式为支撑,生产出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产品的特殊产业。因其产品在市场中拥有显著的民族性、稀缺性和差异性,通常会成为有效供给,能一定程度满足人民的升级消费需求,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民族资源丰富多彩,依托这一资源禀赋,目前初步形成以旅游文化、民族传统手工制作、特色饮食等为主要类型的民族特色产业。但是,由于技术、资金、产品本身等诸多原因,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坚持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实特色产业”。民族特色产业作为广西特色产业,应紧扣“多民族特色资源”,发挥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提供高质量的民俗、文化、历史等方面差异性有效产品供给,持续推进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广西乡村振兴。

图片

赵素桃(右二)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崇左天等县驮堪乡道念村立屯开展调研

组建专业化长期性帮扶机制,夯实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制度基础。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是产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推动民族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群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和社会层面,应从组建专业化帮扶队伍和长期性帮扶机制入手。自治区级层面通过统筹安排,财政上设置民族特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人员机构上可设置民族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相关技术管理部门。具体操作方面,由地方政府或者部门、单位为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派驻产业发展专业指导员或者由政府聘请专业人员指导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并将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成效纳入责任部门、单位的具体考核指标。鼓励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积极为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减轻地方政府部门扶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压力,促进资源共享,实现民族特色产业与区内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民族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群众参与这一内生动力仍是关键,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可共同设置激励机制,定期奖励产业发展良好的村屯、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成功案例或组织群众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观摩学习等方式开展成功案例推介工作,为群众树立产业发展信心,激发其能动作用,使其积极参与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中。

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传承立屯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米兰体育,米兰(中国)教育宣讲进乡村

打造高质量民族特色品牌,助推广西民族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规划的主线,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是解决产业结构性问题的必然之路,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族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应以质量为王,注重有效供给,通过挖掘和培育品牌核心价值,持续打造一批知名度高、质量过硬的特色品牌。如旅游文化类产业应因地制宜,挖掘差异化的民族文化、自然景观及两者的关系,通过营造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将民俗体验旅游同生态休闲旅游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在制作上将传统手工技艺与高科技生产方式相融合,在产品定位上注重艺术观赏和实用日常的双向发掘,并积极申报非遗项目和培养技艺传承人;民族特色饮食类产业应深入挖掘带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的饮食,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受众范围后投入规模化生产,产品以“绿色、无公害、有机和地理标志”为标准,保证产品既有特色又有质量。紧扣民族特色关键,在产业的起步、发展、创新等阶段树立竞争意识,深入市场调研,构建“产学研”产品开发平台,保证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要积极申请专利或商标,避免产品同质化和易复刻。

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学生开展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突破产业发展局限,构建“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主战场。广西部分民族特色产业在产品宣传销售、品牌塑造等方面已突破传统的线下模式,在线上通过自媒体宣传、电商直播带货等模式扩大产品影响力,但力度和广度还不够,限制了市场发展的空间,另外,还有很多民族产业未开展线上宣传和销售渠道。必须突破产业发展局限,构建“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是突破传统宣传和销售思维,注重线上线下引流,构建互联网宣传销售平台,与传统线下宣传销售齐头并进,拓展产品影响面和网络销售渠道。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完善民族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布局,培育“互联网+物流”“互联网+资金”“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等多种产业形态,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产品输出的力度和广度。三是针对不同产业形态,构建差异化的“互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广西民族特色产业的多样性及其分布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应有不同,因此要把深度挖掘品牌特色、资源优势与瞄准市场需求相结合,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以点带面促进不同产业类别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融合,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优势,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增强市场发展新潜能,扩大产业发展增量增值空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赵素桃,女,米兰体育,米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主持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课题《“十四五”时期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发表与本项目相关的论文《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路径探析》,刊载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2期。2021年9月指导学生参加自治区高校“四史”类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获三等奖。